当前位置: 首页 >> 嫘母羽裳嫘母羽裳


嫘母羽裳


浏览次数:3254次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9-27


嫘母羽裳

一日,嫘母梦到穷桑游玩(今山东曲阜一带),在海边遇见一株巨大的柘桑树。一位童子(太白金星)告诉她:“这株桑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吃了之后,可以长生不老。”言罢,只见童子,不知何时已在树上,采了许多果实又悠然落地,遂将果子递与嫘母品尝。嫘母吃后觉得甘甜异香,身心愉悦,兴高彩烈地与童子对起歌来。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海浪顿生,嫘母与童子顷刻间人仰船翻。嫘母蓦然惊醒,天生聪慧的嫘母,细想梦中见闻,顿生疑惑?如此祥瑞,难道上苍有所预示。

时隔不久,嫘母嫁给黄帝为妻。婚后,黄帝十分喜欢嫘母,常形影不离。一次随黄帝到黄河下游巡视,到了穷桑这个地方,嫘母大吃一惊,眼前所见,竟与梦中一模一样。于是,嫘母将原先梦中见闻,一一讲于黄帝听,黄帝听后,觉得这是上苍所示。黄帝遵嫘母所嘱,就在那株巨桑之东造了一座“行宫”,暂且住了下来。嫘母发现柘桑所养之蚕,体肥、个大、丝多、于是便在这里传授养蚕织丝技术。柘桑蚕丝不仅色泽光润鲜艳,而且细长均匀,有韧性,拉力强度大等优点,制衣制物更加倩丽。嫘母自从发明柞蚕丝以来,有个技术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她。嫘母从大自然中观察到的五颜六色,一直想在丝绸上表现出来,苦无良策,多少次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柘木心呈黄色,可提制成染料,发现了柘黄,解决了嫘母对丝绸的染色之忧。由纯白色丝绸变成彩色丝绸,终于成为现实。柘丝不仅完美,也解决了柞丝染色的后顾之忧。丝绸颜色革命成功,使丝绸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丝绸文化的一次伟大提升。从此,柘丝成为皇家贵族专用之品。远比禹州、新密、方城一带嫘母发明的柞蚕丝,更胜一筹,史称“柘丝为最”。同时,拓丝的发现,促进了琴文化发展与普及。“取柘丝作琴弦,清响胜常”。由于蚕丝质地坚韧,古时常取柘丝作琴弦。黄帝时期,琴文化盛极一时。成为皇家贵族的必备之器。由柘丝引发的一场文化创新,从此拉开序幕。

嫘母不仅创造发明了丝绸文化,同时也是位贤妻良母。穷桑期间,一日夜,一颗巨星从天而降,倏然不见。嫘母从此怀上了帝喾的爷爷少昊氏。帝喾后来做了黄帝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并建都于虞(今虞城营廓一带)。帝喾之妻姜原也是一位专事农桑丝织的聪慧之人,她把穷桑那株巨桑的根移植在帝喾的封地,又把嫘母传授的养蚕抽丝技术进行推广。后来她逐渐发现这种柘桑树更加适合“株野”(柘城)的土壤与自然气候条件,在“株野”(柘城)一带长势较好。姜原就把植桑养蚕技术传授给了“株野”(柘城)一带群众。同时,为了满足天下需要,姜原带领臣子们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在柘城栽种了上万株柘桑树,形成规模种植与制丝中心。此后,柘城世代以植桑、养蚕、抽丝为业,“柘桑”、“柘丝”便闻名于世。从此,柘城也因柘桑柘丝而建城设邑。嫘母发明蚕丝,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45岁那年随黄帝南巡,时年农历五月卅日仙逝于确山。运柩返回黄帝故里(新郑)安葬。车至西平驿站,突然天降暴雨,三天三夜暴雨不停,路毁桥塌,村野成为泽国。黄帝一行被困西平,返程受阻,甚是纳闷?黄帝找人询问缘由,原来由此往西12里就是董桥村西陵氏(嫘母的家乡)。黄帝猛然醒悟,天意不可讳。遂对随行官员言道:看来嫘母不想走了,那就将嫘母安葬在它的家乡吧。黄帝言罢,雨突然停了,云开日出。当地民谣:“姑娘老了回娘家”,流传至今。从嫘母开始,西平习俗,姑娘无论嫁的远近,只要她本人生前有此要求,都可以落叶归根。农历三月初六是嫘母生日,历年三月初六,董桥嫘母陵庙前人山人海,以此作为天下母亲节,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从未间断至今……。 

此文为纪念嫘母这位伟大的先贤而创作,由于史料有限,其丰功伟绩,绝非一篇短文所能及。为此,中原智库隆重推出《嫘母羽裳》,拟将建立研究工程工作委员会开展系列研究工作,欢迎四海仁人志士关注。

网上办公 | 内部邮箱 | 管理登录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 豫ICP备20013131号 电话/传真:0371-6586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