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嫘母羽裳嫘母羽裳


中原智库研究员新乡考察纪实


浏览次数:3733次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18



中原智库研究员百泉湖合影

2015年5月8-9日,应隆基董事长、著名企业家、中原智库研究员罗全起先生盛情邀请,由新乡市政府周世杰副市长安排,以陈思桦为首、由刘让亭、王力建、蘧慧林、韩宇宏、张振华、戴庞海、朱东升、魏年庆等组成的中原智库研究员考察团一行9人,对新乡多处著名文化景点、新乡市博物馆及部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时,考察团在新乡龙泉苑创意农业基地会议室与公司全体管理人员举行座谈,就该基地的项目规划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张振华、魏年庆当场激情泼墨、笔走龙蛇、留下墨宝。

位居腹地的新乡和中原其他地区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曾发生在这里,许多在我国历史、文化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也都出生、活动或归宿在这片大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这里多少被有所遮蔽,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尚未得到更积极充分的彰显,例如比干庙,例如牧野大战,例如百泉。

新乡又是一片神奇的热土,是新中国以来农村英模辈出的地方。刘庄史来贺,小集刘志华,辛未庄的复转军人群体,卫辉的吴金印,辉县老干部义工队、郭亮洞、八里沟的张荣锁等……都是响当当的蜚声当代、享誉全国的英雄楷模!一个市涌现这么多国家级英模,不仅在河南,就是在全国也属罕见异常!

8日上午,考察团一进市就直奔关帝庙文化一条街。学界有人曾作过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中国大地,数量最多的庙宇就是土地庙和关帝庙,但新乡市区里这座关帝庙却有不同一般的特点。这座关帝庙无论从规模还是知名度上固然都无法与山西解州、洛阳关林、湖北当阳等关帝庙相比,但它大殿里的造像却非同一般,那关帝是一尊依坐像。奇特的是,他既未手持青龙偃月刀,也并不手捧兵书或《春秋》在夜读,而是身着战衣铠甲,左脚蹬地、右腿曲回依坐石条上;左手伸开按压左大腿,朝上握拳的右手轻放在右大腿上。关羽柳眉倒竖、凤眼怒睁、脸面朝下、肃穆沉思,既威风凛然又令人多方遐想。塑像神态生动,风格细腻,从艺术上看也是难得的精品。造像已移驾市博物馆,关帝庙现在成为新乡市近代以来世俗生活及历史风貌变迁展,图片和实物都启迪着观众对过往时光的深思。二三楼经简单的装饰分隔成为书画及古玩、玉石等雅文化的展示、品鉴、交易之地;周边的大街——美食一条街则聚集着各种档次不一的饭店酒楼,新引进的“台湾美食展”也为关帝庙文化街区增添了新的内涵。更为引人瞩目的是矗立在整个街口处的互动式视频墙,它以现代声光电技术吸引着游客的参与,进而诱惑着游客的流连与进入。视频墙与关帝庙前喷泉水池周边栏杆的十二生肖雕塑及题词,都体现了主办者吸引眼球的创意和匠心。

下午考察团来到辉县的百泉景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百泉至少在我们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那时每年的高招录取差不多都是在这进行,高招的神圣与森严的警戒给世人平添了一层神秘感;盛夏的季节和对高校的尊崇也让人联想到百泉景区水域的辽阔和山谷的清凉。也就是说,百泉留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自然风光和夏日的清凉。考察团游览了大部分景区后,才真正认知了白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目前省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园林建筑群,是一直浇灌着卫辉平原,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可行船通航的卫水的源头。它是始建于 殷商的卫渎神庙,苏门山头有魏晋时期隐居者孙登、嵇康的遗迹传说,庙宇周围留存有从大文豪苏轼到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以及喜欢到处题诗留字的清代帝王乾隆字画真迹的碑刻350多硧。百泉是一处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园,是卫辉平原人民的生命之源!由于气候的变迁,喷涌沽流的“百泉”已经消失多年,卫水也已干涸消失,但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遗存还在,文化的百泉能否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源泉呢?

由百泉返回新乡市区的途中,在一个小村子的西南尽头找到了西明寺这座庙宇。这座庙没有通常寺院的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是一座不起眼的寺庙,主殿、配殿都是新建的,但在历史上却极有名气!它的主佛像是高丈余的立佛,是由一块完整的花岗岩浮雕而成的,设计独特,造像精美,在佛教寺院中堪称绝无仅有。而关于这座佛像及寺院的来历更有一段独特的传说,据清:乾隆《新乡县志》载:“石佛在县西南三十里宋佛村,宋时有石佛,高丈余黄河泛滥涨浮水至此而止,遂建西明寺”。此记载有力地烘托了寺庙的神秘氛围。在约三间大陈旧的厢房里林立摆放着几十块石刻碑,据说,许多是稀世魏碑,显示着这座寺庙的古老悠远。主殿北边的空地里,新塑起一座连基座约三米多高的观音像,由黄娟覆蒙,可能最近将开光。再北面,又盖起一座大殿也供奉着什么神祗(因锁着殿门而未看到)。看简介,这寺庙目前的规模及供养状况,半数以上来自民间的捐资,显示着民间信仰的向度和力量。西明寺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

9日,考察团驱车直奔卫辉的比干庙。天色阴沉,细雨若有似无,悠忽而过的阵风,透出初夏丝丝的凉意。既是天心也是民意,是老天对耿介忠直之士的怜惜眷顾,也是拜谒者对这位3000多年前心底无私、舍己为民、犯言直谏者的尊崇和敬意!

比干在我国民间影响深广,知名度极高,民间传说,各种民间艺术及小说《封神演义》等居功甚伟。比干剖心不死,妲己化老妪卖“无心菜”加害,比干吐血倒地,平地旋风、卷土埋尸成坟,周武王封坟为墓并立祠……这些传说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巧合的是,在比干庙的前厅侧院,“剖心柏”、“无心菜”、(做棺材用的)“三长两短”的五棵扁平板材柏树偏偏又活生生地长在那里(仅有一棵近些年才死亡),仿佛在印证着这些天佑民敬忠魂的奇迹,连老孔夫子唯一留世的真迹“殷比干莫”石刻残碑也与传说丝丝入扣,不由你不信!对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多少有了些新的感悟。至于魏文帝拓跋宏,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元顺帝、乾隆皇帝的凭吊祭祀,加封进爵,御笔题款等等,更是碑石俱在,不容置疑。3000年来,比干作为第一谏臣楷模的神圣形象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比干本来就为民而无私,后又因“无心”而毫无偏私,所以又成为民间公认的文财神。比干夫人逃难,在竹林下产子,取名林泉,比干又是林姓的先祖。至少千多年来,比干庙一直是庙祠合一的所在,圣人忠臣比干,文财神比干的祭祀与林家宗族的祭祀始终是合一的。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台湾、香港及其他海外华裔林姓的归宗拜祖把比干祭祀,比干崇拜推向了新的高峰。因为福建台湾及海外华人海洋文化中崇拜的“天妃”、“天后”妈祖林默是比干的87世孙女,于是,本世纪初,妈祖,华人的海上保护神,也被名正言顺地请回到作为林氏宗族祖祠祖庙的比干庙中。妈祖神像的归宗不仅大大丰富了比干庙的文化内涵,也使每年一度的林氏宗祭,五年一度的比干诞辰大祭更为隆重,更为丰富多彩。

卫辉潞王陵,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王陵,也是有明一代规模最宏大的籓王陵。它建于浅山的丘陵之上,占地400余亩,极少用到砖木,几乎全采用青石和白石建成,被称作“中原石头城”,园内花木扶疏,青草萋萋,对于一般游人,也是一个踏青赏春、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潞王朱翊镠,是万历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而且是他母亲孝定李太后特别钟爱的儿子,于是,潞王陵在规制上就远高于普通籓王而仅次于皇帝陵,神道的神兽达十四对之多,远高于通常的六对、九对,有几对神兽形象罕见,连名字都很少听说过,譬如在神道的东西两侧分别以4.8米等距离相对排列着石像生16对,其中石兽14对,石文吏1对及控马官1对,它们都是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虽历经百年沧桑,各物体态依然轮廓清晰,鳞、角、羽、须等纹饰如新,神态各异,生动逼真。陵前的牌坊,台阶中间的坡道……等各处雕塑都面积大而艺术精美。寝陵内的随葬人物、器物及偏旁其宠妃赵妃寝陵内随葬器物的摆放,对今人研究明代籓王生活极其丧葬制度均有裨益。潞王陵管理处印有一本袖珍型、携带极为方便的明代历史文化知识小册子,可随门票发送给游客,园内道路边也制作有相关知识的匾牌,对游客进行历史文化知识普及,实属不乏创意的举措。

刚进潞王陵园区,初夏的阳光即完全隐退,潞王陵考察即将结束时,比干庙那似有若无飘落的丝雨化成了大雨点的散落,来到龙泉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园区,雨停了,煦阳也时而露脸,风却更猛烈地刮了起来。

龙泉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占地500余亩,以四季水果及创意农业为主业的企业,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爆得大名、著名的“黄金梨”就是它们的招牌产品,当下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园区里停着许多私家车,樱桃树下、田野小径晃动着采摘的人流。考察团一行没到果林田野、花圃池塘去观看,而被带到“孝文化园”和“农业文化展览馆”参观。“孝文化馆”是以“二十四孝图”为蓝本制作的20多组蜡像雕塑,展示了古代著名“孝行”的范例。“农业文化展览馆”除了文字图片,对中原古代农业文明的简述,对龙泉苑这个新中国历史上一直走在前列的村庄的介绍,更多的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农具及生活器械、用品的展示。这些对游客了解历史或具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场地空间的限制,展示便有过于简陋之嫌。

在会议室,一个重头节目就是由一位经理用投影课件向大家介绍该公司刚刚外请北京一家旅游规划公司帮助制作的发展规划—中华农谷,而后对规划进行讨论。规划气势很宏伟,内容极为丰富,对当前农业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项目均有涉及。其设计理念是非常前沿的,资料收集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由于时间仓促,考察团成员对该公司全部资料、各方面状况了解很有限,只能就有限所知谈了如何突出主题性,寻找独特性;如何化解农业旅游项目资源季节时令短暂的局限,如何协调农业旅游中观光与体验的内在张力,以获取最高值等发表看法。

返郑后,考察团成员感慨良多,陈思桦赋诗曰:

自古牧野非好战,

天下风水数百泉。

三长两短比干莫,

虽死优生潞不眠。

天降石佛西明寺,

可知杯酒释兵权?

于无声处平原起,

中华农谷尽开颜。


网上办公 | 内部邮箱 | 管理登录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 豫ICP备20013131号 电话/传真:0371-65866475